
一位追寻森林的设计行者丨黑森林奋斗者葛志仙
发布日期:2021-01-19 浏览次数:

在这个烟花杨柳的季节,我走进了合肥黑森林景观设计有限公司,寻找追寻森林的设计行者。
刚刚踏入公司,我就被一种灵度空间设计感深深吸引,与其说这是个商务办公室,不如说是一个艺术馆,在这一刻所有喧嚣烦恼纷争仿佛都退去了 , 给我留下一片月白风清的澄澈和幽静。随着空间的不同转换,不觉间我来到了创始人葛志仙的办公室。阳光静静地洒在窗前,书柜整齐排列着各类书籍,古琴、汉剑、赏石,这些更加吸引我想去了解这个办公室的主人。质朴的白色茶盏承载着主人对客人的待客之道,我和葛志仙开始了品茶畅谈。
什么样的森林是黑色的?当我在问及公司 为什么取名黑森林时,葛志仙抛出了这个反问。这是代表了他的思考,不细细琢磨,恐怕很少会有人追本溯源,回到最初自然的状态去思考本真。原始森林由于没有受到太多人为因素干扰,生物多样、生命有序、物种和谐。如果你留心原始森林的状态就会发现,苍山蓊郁、林深茂密、遮天蔽日,林木茂密到一定程度就会有黑的视觉效果。所以葛志仙说,森林应该有森林的样子,所以我们选择了黑森林,也因黑色是包容一切的颜色,同时因为人类是从森林里走出来的,有着天生的对森林的向往。黑森林景观的企业理念是:“挥洒绿的世界!”同时也希望我们身边能有更多的黑森林。
认知

语言表达的是我们的愿景,而行动才能转化为成果。美是自然的恩赐,也只有在自然中才能寻找到美的根基。黑森林自 2005 年成立以来,秉承与时俱进、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把不同地域、民俗风格进行有机融合,巧妙地处理用地、环境和城市空间的关系,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景观作品。在景观规划设计工作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表现出优秀的专业设计水平和优质的后期服务。作为一家景观设计公司,掌舵人葛志仙则对景观设计之美有着自己深刻的认识和独特的见解。在前不久结束的园冶杯竞赛上,黑森林捧回了属于自己的荣誉和奖杯,但他却说奖杯本身并没有什么,只是一种形式罢了。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一个景观设计师的初心是营造山水画般的美景。但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便是为谁设计? 如何增强审美主体的主观感受?他认为设计的底层思维很关键,这种基础的理念是属于自己的核心特色,这是活的灵魂,如果缺乏这种思维理念,设计作品的手法也就流于形式,经不住历史的检验。就像武术,非习武之人可能见到花拳绣腿也会认为这个人身怀绝技,但在行家的眼里,有没有真本事一眼就可以看出来的,因为气韵不同。蕴含真正能量的作品是具有普世价值的,这种价值判断是不以少数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在水急舟横的聊赖中诉说自己合意和不
合意的心事。这句诗在后来的日子里,也常常被引用于景观的营造之中。然而同样是看山,也会有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与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别样风采,何况有山又有水的景观呢?葛志仙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景观小品,你稍微注意就会发现,作为景观设计的一个要素,大多数的作品并不总是被人理解,普通市民大多只有直观的感觉,很难能读出设计师所表达的理念。但我认为,一个真正好的景观小品,市民是能读出来的。那是景观设计的高级状态,而现在我们通常认为的高级却都是设计师自我以为的。作为景观设计师,需要非常广泛的学科知识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为其提供支撑,例如营造中国的园林,就必须深刻的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诸如中国人的性格、心理状态,地域文化等元素,设计大师往往专研几十载也只是在景观中的某一个领域才能臻于化境。这是葛志仙心中的设计大师的样子,也是他孜孜以求的目标,为此不断地学习、修正、提高自己。
心态

优秀的作品总是基于设计师的优秀品格,他在自己设计的作品中无时无刻不体现着自己的人文理想与艺术追求,所以营造出好的园林,景观设计师要持续不断的精进修为。他认为,每一地区园林企业的发展,往往都有地域因素的影响,尤其是设计师的教育环境带有的地域性,像每一所大学培养的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气质,有的学校培养的学生比较关注工程,有的学校培养的学生更留心空间的设计,还有的学校培养的学生擅长植物的配置应用,凡此不一而足。但园林设计是一个深层次高级美的综合体,需要很强的文化底蕴气质,也与各人的天资禀赋有关,这对设计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几年来,省内的生源质量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不过人才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还要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只要我们在不断学习,就会有进步。本土园林要想发展壮大,必须吸引一批具有综合思维、开阔眼界的人才在此扎根。优秀的生源在培养的过程中更容易强化系统综合思维,也容易对景观设计的理解进行深层次的沉淀。现如今的安徽园林行业整体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我觉得是一个特别好的事情,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有利于思想碰撞、共创共荣。可以想象,三五年后的安徽景观设计水平,一定不是现在可以比拟的。
求知

学习打造创新的持久动力。要想在专业的领域内突破创新,必须先学会打破思维里的墙,就是要认识到存在的问题现状,然后通过学习不断地改进。黑森林非常注重团队精神以及对团队后续关注的培养,公司经常组织游学和讲学,让设计师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感受艺术的魅力并汲取创作的营养。创始人葛志仙希望黑森林是一个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公司,是一支具有坚强耐力的团队,可以进行长跑。从个人的角度和感受来说,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精进才能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倘若日后我们设计出的作品不仅得到了业内专家的认可,更能得到普通市民的理解,就说明达到了我们的理想境界。
不闻先王之言,不知学问之大也。葛志仙坦言,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十分关注于思维学习,并在此过程中寻找自己对设计理念的定位,生态的景观应该是自然的,听了今年园冶杯的几场报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一位来自泰国的设计师的案例,在不改变原有的沟壑地形的基础上,在场地内种植小树,五年后树木成荫、落英缤纷,完全是自然生长的状态,地理土壤机构是没有被过多人干预。这就是常说的回归自然,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然观’,而这种自然肯定是毫无争议的。尽管这种思路目前还没有被广泛接受,但却是一种可供借鉴的思路。还 有一个观点也引人注目,就是现在的设计师总在不经意间流露出用现在的确定性去衡量未来的不确定性,比如在某地区设计一座公园,可能会明显的采用当前的流行元素和设计特征,如果定位的时间段是当前一段时间是没有问题的,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一处园林景观的使用寿命更多地是留给后人的,而流行和时尚的生命很短暂,未来却是不确定的,能够传之后世的才会被历史沉淀下来,否则就被湮没了。
“不管能否做到,那都是我们一贯追求的目标。这一目标首先推动我们需要且已经在寻
找一批具有大格局系统生态观或认可黑森林生态理念的人,在我们的设计中主要偏向于乔木配置为主,再配置合理的中小木、灌木和草丛,形成和谐有序的空间布局,可能起初的效果并不明显,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定会崭露头角的,譬如十年二十年以后展现的面貌绝对是今非昔比的景象。然后就是寻找设计初衷与作品落地之间的平衡点,我们尽可能的利用各种可能的沟通渠道去表达我们的思想理念,以此来推广和建立黑森林的认同感。只要方向正确,好的作品终将有目共睹,认同只是时间问题。”
“我心目中的理想园林景观,首先应当是适度的,优秀的设计师不会以现在的确定性武断的去确定不确定的未来,也不会把需要用在未来的内容都提前用完了,一个适度的设计理念,是以适度的投入就能满足普通百姓的需求,而如果满足了同样需求却消耗大量成本的行为方式,也是格局不够的体现。其次,我们反思园林设计的初衷和原则,就是要人与
环境的匹配,好比适地适树,园林作品的设计要体现所在区域环境的特征。然后就是要符合未来历史的发展,去寻找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
文化

优秀的作品必然是文化的表达,而地域文化的融入为此提供了契机。不少人经常会谈到徽派建筑和园林,但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徽州人的精神面貌是什么?建筑是凝固的艺术,园林是有生命的艺术,言下之意是领会了精神的主旨才能更好地指导后人的工作实践。我和大多数人的看法是一样的,徽州人是勤劳的,但勤劳的背后是什么?更需要我们去探究。他认为第一代的引路人走出大山后,后来者前赴后继,逐步就形成了后来的整体精神风貌。“所以我一直强调环境、空间与人的相互影响,我们对环境景观形成直观感觉这个过程首先就是空间带来的,同时空间也对人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我们公司,你稍微观察就能发现,每个空间格局都是经过精心设计。”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民孕育一方文化。西北的秦腔豪放旷达,江南的昆曲柔曼悠远,安徽也有安徽的人文地理。葛志仙的理解是,虽然安徽的名字里有“徽”字,但是从大一点的格局来说,江淮文化也是安徽文化的重要部分,这两年,我们的建筑定位也出现了‘江淮风格’,不少业内人士也在讨论这一概念。在景观空间开阖关系的处理中,需要考虑到适合本土风情的尺度,满足当地人的生产生活习惯,安徽主要处于江淮之间,有北方的豁达也有南方的婉约。四季分明,其尺度是适当的,其内涵是具有包容性的,而且与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属于当地区域的文化符号,那些历史文物、陶瓷、器皿、雕刻等都是区域文化符号的一部分,分散四处可能并不起眼,综合起就是一个地方文化的结晶。所以安徽本土园林的特性是开放与包容,其内涵承载于两河之间的江淮文化,未来走出去的路线也应该是立足于此。设计表达,首先是对空间尺度的把握,其次是载体,然后是风格定位。江淮之间的景观设计,离不开对区域水土空间的理解和文化符号的呈现。”
正心

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得到多少,而在于他承担了多大的责任。提到企业的社会责任,葛志仙说:社会责任首先是履行好自己的本职,企业的第一责任是在正确的道路上使用正确的方法为企业创造价值。企业遵章守法,在企业角度上为客户服务,这些具体的事情也都是企业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其次是力所能及的培养人才,尽可能的为员工谋福利,这也是回馈社会的体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黑森林设计团队一直努力创造更优秀的作品服务于人民大众,将生活的本质还给社会。
淅淅沥沥的雨滴,穿林打叶,降落在翠玉般的叶上,划出一道绿油油的体线;滴滴答答的声响,敲打出一曲曲此起彼伏的乐浪。如果有谁尝试发出一句呐喊,便能听到森林心跳的旋律,抚慰过整片森林,回归到自己的心间,这是回声,是自然流露的语言,也是身临其境的有心人临水自照的自题小像——寻找美妙的回声,那里有森林的语言。对于这位寻找森林的行者来说,他的使命是创作美、传播美,而作品就是他初心之花开出的业果!对葛志仙来说,黑森林就是他绽放初心的地方!
相关推荐
查看更多 >